在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上(简称“东京车展”),比亚迪以“ONE BYD”为主题,首次实现了乘用车与商用车的联合参展。全球首发的纯电K-Car BYD RACCO与插电混动车型海狮06DM-i同台亮相,标志着这家中国公司进入了“纯电+混动”双线发展的新阶段。

这对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二十年是一个关键节点,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生态融入”的转变——在一个以封闭著称的汽车市场,用二十年完成了一场以“扎根”为导向的长期实践。
日本市场的“铁幕”:信任比技术更难突破
要理解其突围,需先看清日本市场的特殊性。本土品牌在这里的市占率常年超过94%。德系车耕耘数十年仍难改变格局,美系品牌大多已退出。真正的壁垒不仅是品牌忠诚,更在于独特的消费逻辑:狭窄街道要求极小转弯半径,潮湿气候考验车身密封,老龄化社会则需要更便利和安全的设计。

这里没有“快速成功”的路径。任何新进入者想要立足,必须深入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。比亚迪的选择不是强行切入,而是耐心深耕。
商用车先行:十年积累与信任建立
比亚迪的破局,始于一个务实判断——先从企业端入手,逐步建立系统信任。
2015年,首辆电动巴士J6驶入京都街头。没有大型发布会,只有日复一日的运营测试。日本客户对细节极为严格:焊缝是否平整?风噪能否低于45分贝?低温下续航表现如何?

面对这些要求,比亚迪把团队安置在京都。工程师跟车记录每个坡道和弯角,反复调整电池与底盘。他们明白,在这里,口碑要靠每一公里实际运行积累。
十年后,比亚迪J6、J7、K8三款车型全部通过日本交通法规认证,能适应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各种气候。2025年,其电动巴士市占率突破40%,成为日本该领域的第一品牌。

这些车辆不仅服务东京、大阪的公交系统,还在立山黑部海拔2450米的山路上,取代运行半个世纪的无轨电车,成为“日本海拔最高的电动公交”。今年的大阪·关西世博会,也将有33辆比亚迪K8负责零排放接驳。来自公共领域的信任,为比亚迪进入个人消费市场提供了重要基础。
破冰时刻:当比亚迪不再只是“卖车”
2022年7月,比亚迪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。此时它的角色不再是简单“卖车”,而更注重解决当地问题。
每款车型都做了深度本地化改进:海豚将转弯半径压缩到5.2米,适应东京旧城窄巷;元PLUS采用防污绒布内饰,回应家庭对清洁便利的需求;海豹使用CTB车身技术与刀片电池,缓解北海道用户对冬季续航的顾虑。
服务体系也同步推进:推出10年/20万公里电池延保、建立官方认证二手车系统、布局专用充电网络。这些措施针对日本消费者最看重的长期安心感。

成效逐步显现:2025年9月,单月上牌量突破800台,首次进入进口品牌销量前十。旗舰SUV海狮07在上市首月贡献近六成销量,成为主要增长动力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海豹入围2024–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,并获得“日本年度EV大奖总冠军”;海豚连续两年获奖,得到RJC技术奖、“日本十大车辆”等多个荣誉。这意味着比亚迪的产品力已赢得日本汽车专业界的认可——这是比销量更深远的突破。
东京车展信号:从适应规则到参与定义
2025年东京车展上,比亚迪释放出一个新信号:它正从适应现有规则,转向参与定义未来。

两款重要新品亮相:BYD RACCO,全球首款由外资品牌专为日本开发的纯电K-Car。其名称“ラッコ”(海獭)寓意灵巧与自然共生。SuperTall高车身、1.1米宽双侧滑门的设计,参考海獭环抱幼崽的姿态,满足老年社会与多人口家庭的上下车便利需求,预计2026年夏秋上市。

海狮06DM-i,是比亚迪在日本推出的首款插电混动车型。针对日本充电设施仍在普及的阶段,提供“油电并用”的过渡方案,缓解用户的续航顾虑。
这些产品背后,是比亚迪角色的根本转变——从“输出中国车型”到“为日本定制解决方案”。它逐渐摆脱了外来挑战者的身份,转向一个更专注于理解和响应本地需求的参与者。
构建深层合作与信任体系
比亚迪的可取之处,在于其视野不限于车辆销售。它的业务布局也延伸至构建更深层的合作与信任体系:与日本全国12个地方政府签署灾害救援协议,在地震、台风等紧急情况下,使电动车成为移动应急电源,为避难所和医院供电;向东京工科汽车大学校捐赠元PLUS,将三电技术引入职业教育,培养后续维修人才;持续赞助中国节、春季音乐祭及网球、高尔夫赛事,淡化“外来”标签,融入本地文化环境。

这些举措看似与销售无直接关联,却逐步缓解了市场的心理距离。当一辆比亚迪不仅是交通工具,还能成为社区应急支持、职业教育工具和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时,信任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积累。
结语:中国制造的实践与启示
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,比亚迪在日累计销量达2899台,同比增长66%,销售网点增至66家。这个数字虽不及本土巨头,但意义深远:它是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在日本建立覆盖乘用车、商用车、储能与能源解决方案的完整业务体系,并获得市场初步认可。

在东京车展的聚光灯下,比亚迪的这场长达二十年征程,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一个典型样本:真正的全球化,不只是技术出海,更是对文化的理解、对本地需求的回应——破解文化差异需要长期投入,唯有在成熟市场中持续创造价值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从“价格优势”到“质量认可”,从“跟随发展”到“局部引领”,比亚迪的日本之路,不只是一个企业的突围,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最坚固的汽车市场中,真正“扎根”的开始。而这一点,值得为众多出海的中国车企品牌关注与借鉴。